我国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家庭农场这一经营模式符合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需要, 并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但目前的家庭农场处于起步阶段, 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2.1 农业生产成本高
家庭农场实行规模经营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 形成规模效益。但同时用于购买化肥农药、机器设备以及基础设施的费用也相应增加[4]。加之近年来农业生产投入品的价格持续上涨, 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2015年, 家庭农场购买生产投入品的总值为589.82亿, 平均每个家庭农场每年购买农产品的投入为17.2万元。这对于经营农户来说生产成本过高, 如果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补贴, 难以负担如此高昂的费用。
2.2 通过质量认证的家庭农场少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居民对于食品的品质需求也相应提高。人们更倾向于消费拥有知名品牌和通过质量认证的产品。但目前我国家庭农场拥有注册商标的比例很低, 在34.2个家庭农场中仅有1.1万个家庭农场拥有注册商标, 占比3.34%。绝大多数家庭农场还未形成自有品牌[5]。相对而言, 浙江、西藏、北京等地有较高比例的家庭农场拥有注册商标。而经过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家庭农场数量更少, 仅有5 273个, 占比1.54%。
2.3 获得扶持的家庭农场数量少
家庭农场的发展与运行, 需要大量的资金,仅依靠农户自身的经济实力难以维持, 因此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目前我国对家庭农场的扶持难以满足家庭农场的发展需求, 获得扶持的家庭农场数量及比例较少。截止2015年底, 获得财政扶持资金支持的家庭农场有2.2万个, 占家庭农场总数的6.63%。获得财政扶持资金总额为13.2亿元, 其中, 省级财政扶持资金5.6亿, 市级2.2亿, 县级以下5.5亿。获得贷款支持的家庭农场数2.01万个, 占家庭农场总数的5.88%。而且主要集中在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吉林、黑龙江等地。获得贷款资金总额为40.5亿元, 平均每个获得贷款支持的家庭农场获得贷款资金20.1万元。其中, 贷款金额在20万及以下的家庭农场有1.3万个, 占比65.1%。
3发展家庭农场的建议
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为了保证家庭农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结合我国国情和家庭农场的发展情况, 从政策扶持、品牌建设和金融支持3个方面, 提出了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降低农业成本
家庭农场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尽管目前我国出台了一些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 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 这些政策的支持力度较小, 家庭农场的经营成本仍过大, 必须进一步采取措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增加农民收益。首先, 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家庭经营为基础, 探索构建有益于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6]。其次,完善家庭农场的补贴机制,积极探索补贴改革办法, 除了给予农民必要的农业生产补贴, 对于发展绿色生态和循环利用的家庭农场给予补贴支持;再次,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 减少农民的经营风险[7]。目前, 我国农业保险大部分是针对自然风险, 以后应逐渐将市场风险引入农业保险机制。此外, 还要不断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 扩大农业保险的保险品种和参保面;最后,运用市场价格调控机制, 调节农业生产成本。针对近年来农业生产投入品的不合理上涨行为, 政府应采取财政补贴和价格调控双重措施, 降低化肥农药以及农机具的价格, 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
3.2 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 提升质量保证
在当前农业产业化的大背景下, 农产品竞争加剧, 加强家庭农场的品牌建设是破解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首先, 家庭农场主要树立品牌意识,充分认识到农产品品牌的树立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其次, 制定合理的品牌战略,根据自身产品的优势, 选准市场定位, 为产品确定一个既符合消费需求又具备自身特色的品牌定位;同时农产品品牌的宣传和推广也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直销、网络营销、农产品会展等渠道扩大品牌的影响力。最后, 农产品的质量是家庭农场长久发展的保障。建立品牌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 定期对家庭农场的生产环境和产品质量进行检查, 将质量管理与品牌建设相结合, 既能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又有利于农产品的品牌形象维护。
3.3 加强金融支持, 破解融资难题
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缺乏问题日益凸显, 严重制约家庭农场的发展。解决家庭农场的融资难题, 对于扩大农场的生产规模和经营效益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我国应设立家庭农场发展专项基金,为家庭农场大型农机具的购买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支持[8];其次, 拓宽家庭农场融资渠道,不能仅依靠政府的贷款支持, 更要鼓励和引导银行、公司以及各类社会资本向家庭农场提供资金支持[9];同时为家庭农场制定合理的放贷程序和贷款条件, 适当提高贷款金额上限, 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周期;最后, 提高国家财政资金支持的数量和比例,同时优化财政支持结构, 把有限的支农资金用到最能发挥效益的地方[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