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太软农场

一个让你放 "" 的地方

欢迎来电咨询

15395516398

图片展示

“公司+村+家庭农场”打造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样版模式

作者:合肥心太软家庭农场 浏览: 发表时间:2019-09-22 14:02:40

呜呜呜”——伴着清脆的汽笛声,“阿鲁阿家”号观光小火车满载着游客缓缓开动。窄窄的铁轨伸向远方,深深浅浅的绿,在阳光下更加诗意和耀眼。小火车从中穿行而过,串起了绿意浓浓的灵芝农场、竹园农场、桃花农场、蔬菜农场、石斛农场……

8年前,浙江省安吉县递铺街道的鲁家村还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如今已蜕变为“开门就是花园、全村都是景区”的中国美丽乡村新样板。鲁家村以“公司+村+家庭农场”模式,启动了全国首个家庭农场集聚区和示范区建设,将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有农有牧,有景有致,有山有水,各具特色”的独特魅力呈现给世人。2016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2850元,村集体总资产超过1亿元。

鲁家村能有今天的成绩,得益于其开创性的家庭农场集群模式,即利用本村的4000多亩低丘缓坡,建设18个各具特色的家庭农场,通过社会招商吸引外部资本和专业机构投资运营,带来乡村旅游的繁荣,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鲁家村以“公司+村+家庭农场”模式,启动了全国首个家庭农场集聚区和示范区建设  


无中生有,巧令小村提“颜值”

山如眉黛,湖似明镜,村舍齐整,宛若桃源……谁能想到,这里曾在安吉187个行政村环境卫生检查中倒数第一呢?

垃圾遍地、邻里不和、百姓没钱,村民大都外出打工,农田山林大多荒废。“全村16.7平方公里,在当时找不到一个垃圾箱,泥巴路,土坯房,简易厕所随意搭。”鲁家村党支部书记朱仁斌回忆,2011年,新当选的鲁家村班子到任时,村账户仅有6000元,负债却高达150余万元。当时,安吉县正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发展精品示范村,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品质。村班子决定,以创建美丽乡村精品村为抓手,破解鲁家村发展的困局。可是,没有古村落、没有名胜风景,没有名人故居,没有特色产业,一个贫困而普通的小村庄怎么创建美丽乡村精品村?

朱仁斌是土生土长的鲁家村人,经商多年,经常不按常理“出牌”。他认为,鲁家村发展起步晚,不能再走传统农村的点状发展、局部发展或者单一优势产业的路子,而要立足全局在建设上整村规划、产业上整村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于是,村里请来专业公司对村庄、产业、环境提升等作了统一规划,鲁家村的每一步发展都必须按这张蓝图执行。

当年,鲁家村从13个自然村中选出鲁家溪中心村和大路桥、干山坞、安山坞等3个自然村作为首批创建村。根据预算,创建精品村需要1700万元资金。对于一个穷得叮当响的村子来说,钱从哪里来?

“我们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大自然给我们最好的财富,必须好好利用起来。”正如朱仁斌所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鲁家村最好的财富、最大的卖点:村里有一块1000平方米的建设用地,他们在这块地上建了20间三层村民联建商住两用楼,通过出售出租回笼了300多万元;拍卖闲置多年的村小学用地收益186万元;村集体流转土地获得了60万元;整合美丽乡村建设补助金和各项涉农项目资金,共计六七百万元。他们还在村里办公场所的原址上建了一幢新楼,用作村委办公及店面出租。

很快,鲁家村修建了办公楼、篮球场,铺了水泥路,安装了自来水,建起了化粪池和污水处理池,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4个自然村都通过了安吉县精品村严格的考核,而其他9个自然村也纷纷要求创建精品村。2015年,鲁家村实现了中国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创建目标。


鲁家村游客服务中心


家庭农场,绿水青山留住最美乡愁

低矮的塑料大棚下,25000株铁皮石斛贪婪地吸吮着阳光。李国香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将一根根较大的石斛剪下放在小篮子里。家庭农场,这个起源于欧美的舶来词,如今在鲁家村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家庭农场,并且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农村。村里组队到台湾、杭州等地考察后,决定把家庭农场培育为村里的支柱产业,因地制宜建设18个家庭农场,形成家庭农场聚集区,以家庭农场为龙头带动休闲观光业发展,支撑美丽乡村提档升级。

“七山一水两分田”。鲁家村有近10000亩的低丘缓坡、8000亩毛竹林,还有一些从事野猪、山羊养殖和茶叶、铁皮石斛种植的小型农场,非常适合发展现代农业。2015年1月,鲁家村启动招商工作,家庭农场的美好愿景吸引了众多投资商,仅1年零3个月就完成了招商引资任务。

通过市场化运作,鲁家村集体经济发展走上了“快车道”,每天来这里考察的投资者络绎不绝。截至2017年,鲁家村已吸引到社会资本15亿元,如深圳园林股份有限公司投资3.4亿元的花海世界、上海颐久药业投资2亿元的中药农场、爱伦巴巴房车文化俱乐部投资1亿元的房车营地等。

一个核心农场居于中心村,17家家庭农场错落有致地分布于四周,这就是鲁家村家庭农场的规划布局。根据规划,家庭农场在建设中充分考虑鲁家村地势、气候等环境要素和农场主专业领域,实行差异化发展,每个农场规模在100亩至300亩之间。农场不准搭建围栏,不准建大型停车场,确保鲁家村形成一个大景区。朱仁斌告诉记者,除农产品外,家庭农场还拓展了休闲观光等第三产业,其中葫芦农场、红山楂农场、万竹农场、葡萄农场等农场建起了木屋吊脚楼,野猪农场、蔬菜农场发展土灶,桃花农场经营私厨和复古风格民宿……

尤其2015年,村里建起了10公里绿道和4.5公里的绕村铁轨,观光小火车串连起18个家庭农场,成为鲁家村旅游区一道独特的风景。成批的都市客恋上鲁家的山水、美食和农居,在他们眼中,美丽的田园梦想——不仅仅是种田、种景,更是种乡愁、种理念、种生活的态度。


鲁家村两山书院


“3+”模式,实现农村、农场、农民共富

投资集聚、项目落地,并没有让村“两委”沾沾自喜:“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是农民致富,农民收入怎么增加?”

朱仁斌介绍,“我们采取的是‘公司+村+家庭农场(农户)’模式,村里引入第三方经营平台成立旅游公司,村里占股49%,公司占股51%。具体言之,就是村统筹土地资源招引农场主入驻,公司投资公共设施负责具体运营,农场主自主建设不得偏离总体规划要求。”

2014年,鲁家村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原村经济合作社转为股份经济合作社,社员自动转为股东。

2015年1月,鲁家村引入安吉浙北灵峰旅游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安吉乡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安吉浙北灵峰旅游有限公司鲁家分公司。前者负责串联游客接待场所、交通系统、风情街、18个家庭农场等主要场所;后者利用多年经验和客源做好营销宣传。

2016年,鲁家村又成立了安吉乡土职业技能培训有限公司,为鲁家村民、村干部、创业者、就业者提供乡村旅游方面的培训。

截至2017年,鲁家村民收入主要有四大块:土地流转的租金、旅游区提供的就业薪酬、村集体分红以及村民自主经营收入,真正实现了“农村、农场、农民共富”的梦想。短短几年时间,村集体资产从2011年的不足30万元跃升至近1亿元,集体经济年收入从1.8万元提升至2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5万元增至3.28万元。

“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好生活。”村民徐美菊掰着手指给记者“算账”:她和丈夫在村里打短工,一年收入近2万元;家里十几亩林地和茶山,每年收入三四万元;家里1.2亩农田被政府征用,每月有1500元的养老金。而作为鲁家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股民”,未来她还会有股份分红。

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村里返乡创业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办起了农家乐、民宿和木艺文化展示中心。

“环境美了,产业兴了,村民富了。”安吉县委书记沈铭权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在鲁家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印证。“远也好看,近也好看;红也好看,绿也好看;生也好吃,熟也好吃。”鲁家村民一句朴实的顺口溜,描绘出一幅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的动人风景……


鲁家村建立了农民、村集体、公司、家庭农场利益联结机制

鲁家村的家庭农场集群是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模式上的一次大胆创新,特别对于大型农业园区或村集体主导下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它采取类众筹的方式,借助社会化的力量,突破了资金、人才的瓶颈,实现了资源资产资金的聚合。

其次,它解决了规划的统一性和定位的差异化的问题。美丽乡村,规划先行。早在2013年鲁家村就启动了发展蓝图的设计,18家农场的雏形已经跃然纸上。

再次,生态圈的打造和多方共赢的合作机制发挥了关键作用。鲁家村注重生态圈的建设,18家农场不是孤立的存在,在它的周围,分布着村民自主经营的农家乐、民宿、农副产品,为农场提供配套服务。此外,村里还统一修建了游客服务中心、风情街、10公里绿道和4.5公里村庄铁轨等设施,为游客出行提供方便和多样化的选择。在营销推广层面,村里成立了旅游公司进行统一宣传;在人才培养层面,成立了乡土职业培训公司。这些力量为入驻的企业和创业者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当然,鲁家村的家庭农场集群模式有其特定的生存环境和土壤,比如自然资源禀赋较好,低丘缓坡地形适宜发展乡村旅游,土地较为集中,基础设施较好,颜值较高(早在2011年就耗资1700多万元成功创建美丽乡村精品村),这些资源条件为家庭农场集群的打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项目总体思路

项目的建设都需要确定一个“核心”,即核心产业,围绕核心进行产业链长度和维度的扩充最终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鲁家村的建设前期,如何找到并确立未来发展的支撑产业成为难题之一:作为一个经济落后的贫困村庄,只有最原始的小规模耕作农业,没有名人故居、没有古村落、没有风景名胜、没有主要产业的“四没有”状态让鲁家村的发展未来成为一张白纸,既充满挑战,但也充满机遇——这不仅仅是乡村项目的设计,更是一个区域产业模式的打造。

?发展观光旅游产业

作为乡村转型发展最常见的模式,旅游要搞起来最终是要有“看点”。鲁家村的基础环境简陋,若是重点开发观光,首要任务便是村容整改,不论是房舍还是村中基础设施,这对民生来讲是有益的。然而改造成本高,容易出现偏颇:过于现代化会丧失乡野之气,对城市人吸引力大大降低;古色古香不易找准当地特色,显得不伦不类。同时原有的耕种产业与观光环境存在冲突,运营成本进一步增加,淡旺季的问题以及同质化竞争问题也日益凸显……

?发展度假休闲小镇

这是更倾向于房地产开发的做法,为城市疗养人群提供不同于城市的放松之所。以此思路建设,鲁家村更像是作为城市娱乐度假产业附属品,大拆大建在所难免,有悖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初衷。
……

常规思路的不可行让我们开始重新思考,“美丽乡村”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最直观来讲,是美丽的环境,让乡村不再破败简陋,这是乡村建设最基本的要求。同时,美丽的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让乡村充满内涵,更具人文气息。最后是美丽的生活,作为民生大计,从现有的资源上做文章,让村民参与到乡村建设中去,带动原有的经济发展,共同感受家乡的美好改变,这是建设美丽乡村的终极奥义。加之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终确定了鲁家村规划的切入点:在鲁家村现有的资源中挖掘亮点,从自然角度出发,以创新思路进行乡村建设,不做其他乡村案例的“复制粘贴”。

经过不断的探寻,设计规划过程中有了重要发现:鲁家村现有一些较为分散小型农场,同时也有上千亩可供开发的丘陵缓坡——农场可以建设为有明确主题和特色的家庭农场,这对追求自然耕种的城市人群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而广阔的土地可以作为众多主题农场的聚集平台,最终将鲁家村打造成“主题农场聚集区”。

√ 以农场为主要产业的主题农场聚集区

以农场为主要产业的主体农场聚集区是指具有一定规模、以某一特定主题为核心吸引物,由多个家庭农场围绕核心吸引物共同聚集而成,以农业生产与休闲度假旅游为主的新型产业发展集聚区。

以鲁家村为例,在现有分散农场的基础上进行功能完善,同时建设其他不同农场,在一定区域内通过道路交通或主题过度等方式进行连接,形成一个整体。


主题农场聚集区基本模型

它是以农业为基础的新型旅游产品、健康农产品、创意农业工艺品、装饰品等产品的提供者;它是未来“农业+休闲+旅游+生活+智慧”的创新经济模式。同时,它也是提高农业收入,促进农业升级,实现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的有效途径;是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实现旅游创新的有力手段;是乡村旅游扶贫和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


主题农场聚集区新型产业模式


主题农场聚集区组织体系


主题农场聚集区产品体系


主题农场聚集区盈利模式

在主题农场聚集区思路提出后,规划设计团队同时创新性地提出【1+I+P开发模式】,即一个主题农场集聚区由一个开发主体以一个特定”主题”为核心吸引物,围绕这个主题设置N个重要(Imports)的功能板块(N个重要产品),再围绕这些重要的产品设置M个独立的家庭农场,由M个参与者(Participants)分别经营。形成核心吸引物与家庭农场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相辅相成关系,最终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主题农场集聚区。

在鲁家村的直接体现即“一农场一主题”,从吃、喝、玩、养的方方面面打造不同主题定位,同一类型的农场不会出现第二个。


 主题农场聚集区“1+I+P”开发模式

在这样的规划大框架下,鲁家村的发展思路逐渐明晰:村委同当地旅游公司组建农业发展旅游公司,以打造家庭农场为载体,以“公司+村+家庭农场”的模式进行经营,以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品牌;共建共营、共营共享、共享共赢的“三统三共”思想作为整个系统的指导。

村内重点进行农场的建设,达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农村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以整合农村特有乡土资源,通过建立新主体、新机制、新模式,充分利用和保护山林田园和乡村民居的资源优势,以村内家庭农场集聚区为核心,打通鲁家、南北庄和赤芝生态走廊,以线串点、以点带面辐射带动鲁家周边南北庄、义士塔和赤芝村,建设集“生产、研学、亲子、观光、养生、休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区,全面构建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和农事体验于一体,产业布局合理、服务体系完善、农村环境生态的田园综合体。

总结

以递铺街道鲁家村为中心,联动南北庄村、义士塔村、赤芝村,打造“田园鲁家”美丽乡村项目,总体布局思路为“一核、两溪、三区、四村”,即:
● 一核:鲁家村家庭农场集聚核心区
● 三区:家庭农场集聚区、创意农业休闲度假区、生态农林乡居体验区
● 四村:鲁家村、南北庄村、义士塔村、赤芝村


文章推荐

联系我们

——

手机:15395516398陈经理

邮箱295964694@qq.com

地址:安徽合肥市肥东县众兴乡霞光  

 

关注我们微信号

——

版权所有:合肥心太软家庭农场    网址:http://www.55farm.com  技术支持 皖ICP备19003208号-2    ICP备19003208号-1 网站地图 

客服中心
热线电话
15077926801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