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一家大型
农场企业问我,有个一千多亩的农业基地要转让,据说投入要大几千万,看看是否有买家折价接盘。
我想起多年前,我去采访他们家的创始人,他信誓旦旦说做他这个行业,一定要自营基地才能保证产品品质,收购的一概不靠谱。
到后来,陆续爆出很多产品开始在批发市场采购,再后来整个企业被房产企业收购,人家要了能盖房子的土地资产,剩下的农业用地资产就变成了“负资产”,嫌弃它多余。
做农业是不是一定要自己搞基地,自营做农场是不是唯一保障产品品质的路径?我打算用这一篇,帮大家理理思路。

自营农场vs订单农场哪家强?
第一,先说做自营基地的坏处
1. 投入大
初入行者,可能只算田租人工,但是对投资农场有很多的隐形成本不了解。比如平整土地,比如修缮水利,道路,这些钱投进去根本就看不出来,大几百万、上千万就进去了。如果你能力强,能争取一些政府的支持,但是你自己该掏钱还是得掏。
2. 投入不算资产
拿银行的角度来看,上面一点说的投入在他们眼里根本都不算资产,不能抵押,不能折现;也就是说,你要准备好一点,这些投入都是定向的,如果农业生产转化不了价值,在别处也很难变现,不像你投资个商铺开面馆,面馆开失败了,商铺还是转给别人开服装店,完全不同。
短时间内,是难以看到农业基地投资在其他方面有所转化。除非农业综合体项目中,部分商业地产可在短时间能销售或出租获得现金流,这也取决于你拿的地的性质和运作能力。

自营农场vs订单农场哪家强?
3. 农业的规模不经济
投资农业不像投资工业,适度规模是能做到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超过阈值,则随着规模变大,成本变高。农产品不是工业品,农业生产管理不像工厂管理,标准化难度高,涉及管理密集程度也高。
4. 现金压力大
自营农场,首先要熬过农作物产果前的生长期,这个阶段的若干年(视作物不同不一样),都是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你的员工绩效也没有,很难做。
等熬过了生长期,如果你还算运气好,市场行情还算健康,你还需要每年熬过一整年的投入,然后再等到果子成熟了采摘了,开始销售了,才有现金流进入。
如果你的规模大,那一般都需要一些大型渠道才能消化产能,但这些渠道一般都要1-2个月账期,所以你还要熬过这个时间。
我观察过的大型基地,基本等到了这个时候,现金流已经紧绷到了极点,夸张的时候,员工工资都开不出来了。当企业到了这个点的时候,其实心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什么利润多少不多少,能销售出去回款一点是一点,这个心态又会影响经营状态。

自营农场vs订单农场哪家强?
第二,既然做自营基地那么恐怖,为什么还是有很多堂友愿意投入去做呢?
我总结了以下几个原因:
1. 自营基地才能产生新的产品标准;
因为大部分的新农人都是想升级产业,才投身农业的,所以传统方式是要摒弃的,要玩新的标准;而新的标准,如果是订单基地,别人很难接受,必须依靠自营投入先趟出一条“血路”,形成自己的生产投入标准。
2. 自营基地才能控货;
如果是收购,那么收购的产品的产权是在对方手里的,而市场行情好的话,就会担心对方不把货卖给自己,而自己辛辛苦苦搭建起来的渠道将面临无货可卖的风险。
3. 自营基地才能有面子;
4. 自营基地才能拿政府补贴。
很多人投基地,都是被政府补贴的诱惑套进来的,觉得一千万的项目,政府都掏了一半了,我拿五百万出来,直接就变成一千万的资产,太划算的生意了(他们忽略了我上述做自营基地坏处的第二点)

自营农场vs订单农场哪家强?
第三,自营农场VS订单收购,重模式VS轻模式,各有利弊,哪家强?
从我遇到过的企业经营状况来看,自营农场规模做得又大利润又高的,有,但是不多;订单收购规模做得又大利润又高的,比较普遍。
国内农业市场像个赌场,重模式入场,赌对了,那就是暴利,但是经常会赌输,血亏;轻模式入场,一般要亏也亏不了多少,大不了不玩了,输掉的是时间和机会成本。
根据我的观察,轻模式也不会一直轻下去,轻模式也在根据自己的订单和标准升级,慢慢变重。
他们一般是这么做的——

自营农场vs订单农场哪家强?
总结
先轻后重,少量自营+大量合作基地,用社会化分包的方式,解决农业种植问题,是大部分企业的优先选择;
个别小而美企业,可以直接选择自营基地+自营销售的方式,后期在考虑复制问题的时候,还是会考虑到合作基地的轻模式,当然这会稍微难一些。
做企业得先要考虑怎么活下来,再考虑怎么活得更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