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翻碧浪,暖棚瓜果香
鱼儿池内游,鹅鸭水边行
......
卸下繁忙的工作
在青山绿水的大自然里
经营一块家庭农场
种上各式各样的瓜果蔬菜
做个荷锄耕田的农夫
成了越来越多城市人的
“生活理想”
在这一片“理想国”里
看着蔬菜发芽
到慢慢长大
再到端上餐桌
是一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情
而这样的成就感
正是这块看似不起眼的小农场
在每日朝九晚五的都市人心目中
留下的难以衡量的快乐
如今,各种形态的家庭农场
如火如荼
“梦想照进现实”越来越近
......
而怎样的家庭农场
才是国家所倡导?
近日,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司长赵阳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引导家庭农场根据产业特点、自身经营管理能力、当地资源情况等,实现最佳的规模效益。
“这个过程中,特别要防止片面地追求土地等生产资料过度集中,要防止‘垒大户’。”赵阳说,实践中家庭农场经营的规模多大才是最合适的?标准就是看它的效益。“未来我们倡导的家庭农场,就是要以效益论英雄,而不是以规模论英雄。”
如何正确看待家庭农场的“规模”
在农业发达国家,规模通常不是评判家庭农场的主要指标,但是考虑到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农业与农场的现实竞争力,规模又是一个绕不开的因素。这或许也是农业部将经营土地超过100亩的“大”农场认定为“家庭农场”的重要背景。
对农户而言,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并不单单只是为了降低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或是增加农产品产量,降低成本、增加农产品产量只是增加收益的一种手段而已,增加经营的收益才是最终目的。从长远看,无论是对政府还是对农民而言,农民增收都要比产量更重要。
因此,以扩大土地经营规模为基础的农业规模经营,不会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家庭农场“规模”应该是发展出来的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以前各地都是通过认定的方法来确定家庭农场的培育对象,但这次文件没有提出认定方面的指导意见,那么下一步将如何确定家庭农场的培育对象?
对此,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一级巡视员冀名峰回应称,近五六年来,我们观察到家庭农场的发展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应该说家庭农场不是认定出来的,它是发展出来的。
各地要综合考虑当地资源条件、行业特征、农产品品种特点等,引导本地区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取得最佳规模效益。
同时,把符合条件的种养大户、专业大户纳入家庭农场范围。而在较早的中央文件里则是把种养大户作为新型经营主体的一种类型,与家庭农场并列来考虑的。
对于这一调整,赵阳表示,当前关于规模农业经营户的概念很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种粮大户、专业大户等有很多不同的表述,也引发了一些歧义。这次意见对于家庭农场的内涵和外延都进行了基本界定,指出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家庭为基本经营单元,从事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