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第十一届社会生态农业CSA大会在广东召开,众多的有机农人参加,但是其中一个朋友发了一条让我惊讶不已的朋友圈。
“今年的CSA大会,参会者只有去年的一半,我不知道对很多从事有机生态农业的人来说,今年是不是一个难过的年头,但是两个老大哥的近况为我们的前途抹上了一丝阴影。全国会员最多的有机农业尚作轰然倒下;珠江三角洲实行CSA家庭宅配最早之一的四季分享农场也在19年的年尾进入倒计时,悄然离开有机的舞台,需要再次重新众筹起航”。
很多与会的人感叹,我们还没有熬到生态农业的春天,还没有等到消费者的觉醒,却等来了经济寒冬。
轰然倒下亦或危机四伏真的就是有机农场的最终命运吗?
之所以说有一丝震惊,主要是听到张和平老师“四季分享”农场的悄然退场。张和平老师的四季分享因为发展的早,运营理念相对成熟,很早就与源味网农场主+结缘,成为我们线下沙龙活动的主办地之一,也成为我们做有机农场的一个模板。
抛开私情,客观来说,坐落珠三角的四季分享是占有很多有利条件的。
第一,好位置下的良好消费能力,我们都知道,有机消费市场目前不成熟,目标客户还是集中在中层以上,珠三角无疑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第二,进场早市场渗透力强,作为深圳有机农场第一人,农场拥有足够的影响力;
第三,年入3000万有一定的后补力量,且张和平老师本身从农多年,对每个环节的把控有一定经验。
所以,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里不免有一个疑问“张和平老师要是做不成功的话,不知道什么样的人可以做成”,但是为什么出现危机,答案也昭然若揭。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作为一个走在前面铺路的人,所需要承担的风险和付出的成本一定是翻倍的,当整个事情趋于稳定,行业慢慢起来的时候,竞争压力是不断抬升的,稳住局面的有效方式就是形成差异的同时,提升品质、放大优势,但是这些操作需要有强大的资金链做支撑,对于回报周期长、消费市场不成熟的有机农业来说,向前进一步要付出更多。
一直走在前面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资金链出现问题应该是每一个有机农场主都需要面临的一道坎,放弃难,继续往下走也难,这就是大多数有机农场的现状。
造成资金链断裂的原因有很多,摊子太大、运输、市场、产品等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全盘,称得上是一种有机农业常见病,扛过去就是春天,虽然四季分享农场遇到了资金问题,但是我相信选择众筹的张和平老师,只是跨过了一道坎更进一步罢了,他带给我们的希望还是那么温暖人心。
做有机,产品端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最重要的难点集中在后期的销售、市场这块,所以场景化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人前来,如何让前来的消费者正确地认识有机,这无疑是一个难题。
事实上,四季分享在场景化营销这块算是做得比较成功的,可谓是打破了行业最大的壁垒——诚信危机。
走进四季分享,你便会强烈地感受到有机产品和非有机产品之间的区别在哪里,这样的对比感很强烈。即使你是一个毫无消费冲动的人,临走时也会带上一两样四季分享农场里的产品。
所以,那个给予我们希望的农场不应该悄然离场。
CSA真的合适我们吗?问法有一些不太专业,因为合适是一个相当抽象的词汇,负责任的问法应该是适合什么样的人,但是面对无数质疑,这样的问法又显得有所必要。
生产成本高,效率和规模都难达标,CSA遵从的是自然法则,很大程度上生产成本是相对高一些,服务上,受区域和配送限制,很难进行大批量生产,标准化和机械化操作。
不一定更安全,但是售价更高,农药化肥滥用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是CSA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本质上食品安全与否只能自说自话,没有一个恒定的标准,消费者的信任缺失,目前大多依赖高价来标榜自己的产品是有机,很难自证,也就是很难服务大众市场。
CSA种植的品类不多,目前市场上做CSA的大多集中在蔬菜板块,一个农场很难做到全品类,全品类的操作在技术和成本控制上都不成熟,是个很大的挑战。
CSA的参与者需要有情怀和财富,这个道理很简单,从参与条件来说,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玩的,成为主流还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本质上是社群经济,农业因素占比不大。
总结一下就是,CSA可以赚钱,但气候难成。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说,如果说真正的绿色食品能有一条销路的话,那这条路一定叫CSA。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CSA是目前唯一能够将郊区和城市社区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能够解决问题就说明有市场。
只是怎样打下这个市场,我们还需要慢慢摸索出适合我们自己的模式,毕竟城市社区消费被中心菜市场及商超占据,怎样融合怎样变通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们可以换一个思路《菜市场!一个被我们看轻的地方》。
19年是最好的一年,也是最差的一年。最差的是因为过去十年里,经济最差,最好是因为,接下来的十年,会是经济最好的一年。但是不管多难,农业永远会在,只是有机的路更加难走,但是最难的时候都坚持下来了,还有什么好怕的?